冬天手脚冰凉,是病得治?
是不是一到冬天
手脚就怎么也暖不起来
被窝一晚也捂不热像进了冷库
穿厚鞋袜也解决不了问题
就算进入温暖的地方手脚也要很久才能暖和过来
冬季手脚冷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不一定就是疾病,但可能与阳虚等中医理论中的体质状态有关。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一、生理性因素
冬季气温显著下降,外部环境温度低于人体正常体温。为了维持核心体温,人体会自动减少四肢末梢的血液供应,以减少热量散失,从而导致手脚冰凉。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此时,可以通过加强保暖措施,如穿戴保暖衣物、戴手套、穿羊毛袜等,以及适当运动来改善。
二、病理性因素
1. 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可能导致体内气血亏虚,无法充分滋养四肢末梢,进而引发手脚冰凉的症状。这可能由长期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消耗等因素造成。患者可能伴有面色苍白、疲倦乏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此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气养血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八珍丸、十全大补丸等。
2. 阳虚:从中医角度来看,阳虚是导致冬天手脚冰凉的常见原因之一。阳气具有温煦肢体的作用,当人体阳气不足时,尤其是肾阳亏虚,就难以温煦四肢末端,从而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
• 肾阳虚:常由过度劳累、久病不愈、年老体衰引起。患者除了手脚冰凉外,还可能伴有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夜尿增多等症状。治疗以温补肾阳为主,常用药物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 脾阳虚:指脾阳气亏虚,体内寒气较重。患者除了手脚冰凉外,还可能出现腹泻、腹痛、四肢发冷、下肢浮肿等症状。治疗以温补脾阳为主,常用药物有附子理中丸、人参健脾丸等。同时,也可以通过食疗来调理,如适量食用羊肉、山药等温性食物。
• 肺阳虚:由于肺阳气不足,无法保护肺脏。患者除了手脚冰凉外,还可能出现咳嗽、四肢冰冷、腰膝酸软等症状。这常见于气候寒冷地区的人群。
• 心阳虚:心阳有温煦和推动血脉运行的作用。心阳虚则鼓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进而出现手脚冰凉。患者还可能伴有心慌、胸闷、气短等表现。
3. 其他疾病:
• 贫血:外伤、月经过多、营养不良等都有可能引起贫血。贫血会使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冬季时,手脚等末梢部位由于缺氧而温度降低,进而出现冰凉的症状。患者可能伴有头晕眼花、心悸等症状。需在医生建议下使用叶酸片、硫酸亚铁片、维生素B12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身体代谢率降低,产热量减少。而甲状腺激素对维持体温有重要作用,其缺乏会导致体温下降,进而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甲状腺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 血液循环不良: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容量不足、心脏泵血能力减弱等,导致血液流动不畅,四肢供血不足。当四肢供血不足时,局部温度就会降低,从而表现为手脚冰凉的现象。针对血液循环不良,建议患者遵医嘱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盐酸贝尼地平片等扩血管类药物来缓解不适症状。
• 末梢循环障碍:是指血液回流受阻,通常由于外周动脉狭窄或痉挛所致。这使得四肢远端的组织和器官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从而影响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包括体温调节。改善微循环是治疗末梢循环障碍的关键。患者可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长期过高,高血糖状态会引起神经病变,使肢体末端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受损,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手脚冰冷。控制饮食中的糖分摄入,遵循低GI食物原则,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此外,定期监测血糖并按时服药也是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三、调理方法
1. 药物调理:根据具体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具有温阳、补气养血等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2. 饮食调理:平时可以适当吃些温性或者热性食物,如桂圆、大枣、韭菜、羊肉、核桃、橘子、肉桂、生姜等,来改善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怕冷的现象。食疗的效果相对比较慢,比较适合轻症人群,而且需要长期坚持。
3. 物理调理: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调理气血的功效,可以减轻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怕冷的症状。常见穴位有足三里、腰阳关、太溪等,可以根据具体病情灵活调整穴位。还可以通过泡脚的方式改善,每天睡前泡脚20分钟左右,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温经散寒的作用。
综上所述,冬季手脚冷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果手脚冰凉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供稿:生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