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据调查显示仅急性中耳炎在学龄前儿童的总患病率高达85.5%。每个人的一生与中耳炎都有可能不期而遇,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耳炎吧!
中耳炎可分为4类,包括分泌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特殊类型中耳炎。

1.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为咽鼓管阻塞中耳通气不畅,所导致的中耳内负压。中耳内气体被组织吸收,造成中耳内压力小于外界气压,形成相对负压状态,负压的抽吸作用从而导致中耳黏膜水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机体组织液、黏液渗出进入中耳,咽鼓管阻塞,导致中耳积液无法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形成中耳腔积液表现(可出现气泡、液平等特点)。患者可出现听声音遥远感,隔膜感,耳内闭塞闷胀感,儿童可表现为呼唤不予理睬、看电视调高音量等。
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需要找到引起咽鼓管阻塞的原因。儿童患者如为腺样体阻塞引起可手术切除肥大的腺样体,鼻咽部肿瘤患者则应该针对肿瘤治疗,如为炎症水肿引起则需要予以抗炎治疗。部分患者导致咽鼓管阻塞的原因暂时无法根除时,中耳组织长期浸泡在积液中则可导致中耳粘连、鼓室硬化等并发症,可终生影响患者听力甚至发展成为其他严重并发症。排出中耳的积液十分必要,可使用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鼓膜置管等方法,排出中耳积液,待日后阻塞原因去除,咽鼓管通气后,中耳炎症可消退。对于炎症引起的咽鼓管阻塞,患者通过捏鼻鼓气训练有可能使气体经过鼻咽部的咽鼓管开口进入中耳,从而改善中耳负压状态。
2.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指致病细菌感染中耳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反应,在化脓性炎症的急性期患者常有剧烈的耳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当中耳腔里的脓液不断地积聚,压力升高后会出现鼓膜穿孔,脓液经过鼓膜流出外耳道,中耳内压力降低后疼痛得以缓解。鼓膜穿孔、耳流脓是化脓性中耳炎最常见的症状。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正规彻底治疗可转变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耳溢液,可为间断性或持续性,分泌物的性状常常为黏液脓性或者血性分泌物。
急性中耳炎经过积极抗炎治疗配合中耳脓液的通畅引流,多数患者可治愈,鼓膜穿孔也可愈合。当炎症迁延不愈转为慢性时,鼓膜穿孔多不能自行愈合,此外长期炎症刺激可形成中耳肉芽或息肉,这些病变均可腐蚀听骨链,侵犯内耳造成听力不可逆的损失。所以对于慢性中耳炎的患者而言手术清除中耳内炎症病灶,必要时重建听骨连意义重大。
3.中耳胆脂瘤
中耳“胆脂瘤”并不是真正的肿瘤,实际上是鳞状上皮组织在中耳腔内生长。胆脂瘤可不断向中耳四周骨壁呈膨胀、侵袭性生长,破坏中耳乳突骨质,鼓膜、听骨链及内耳甚至可侵入颅内,引起严重的颅内并发症,危及生命。
中耳胆脂瘤可出现长期间断性的耳流脓,伴有恶臭味,病程中可有耳疼痛、听力减退,眩晕及面瘫等表现。耳内镜检查可发现鼓膜穿孔、内陷袋,有时鼓室内见痂皮及肉芽组织生长,中耳CT检查对明确诊断及判断病变侵犯范围很有临床价值。治疗上依靠手术彻底去除病灶。
4.特殊类型中耳炎
特殊类型中耳炎是非典型中耳炎的统称,常见类型有结核性中耳炎、AIDS(艾滋病)中耳炎、梅毒性中耳炎、坏死性中耳炎、真菌性中耳炎等各种感染性中耳炎;也包括气压性中耳炎、放射性中耳炎等非感染性中耳炎。特殊类型中耳炎种类较多,其治疗方法应该按照致病因素的不同来决定。(供稿: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