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是保证临床用药疗效发挥的重要条件。尤其是用水与火候的掌握,更是煎药的关键。故李时珍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则药亦无功。”

1. 煎服容器
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锅为益,不主张用铁、铝等金属器具。因这些金属元素易与药液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致使疗效降低,甚至还可产生毒副作用。

2. 煎药用水
煎药用水以无污染的井水、长流水为好,现在城市里,则多以自来水为主。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但必须是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加水量的掌握,原则上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来确定。一般应以水浸过药材面3~5厘米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煎煮之前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二煎加水时应当以加入不低于药材表面温度的热水为宜。
3. 煎煮火候
一般药物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煎煮时间一般多根据药物性质而定,解表药头煎时间为10~20分钟,二煎时间为10~15分钟;一般药头煎时间为20~30分钟,二煎时间为15~20分钟;滋补类药头煎时间为30~40分钟,二煎时间为20~25分钟。煎药时间除上述外,还应参考药物的质地,如花、叶及芳香药物煎煮时间宜短,一般后下(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煎4~5分钟即可);矿物类、骨角类介壳类药物应慢火久煎1个小时左右,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4. 煎煮次数
汤剂的煎煮次数,一般需煎煮2~3次。一般而言以煎煮两遍为佳。滋补类的中药和一些药量较大的处方,也可以煎煮3遍。
5. 煎药莫忘盖锅盖
绝大多数植物类中药都含挥发油。挥发油在医学上具有驱风、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但是,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绝大部分挥发油的比重都比水轻,所以很容易随水蒸汽一起蒸发出来,如果煎中药不盖锅盖,中药内的有效成分便易随水蒸汽“跑”出去,降低药物疗效。
6. 趁热过滤
药汤煎煮好,应趁热过滤倒出,不宜久置锅中。否则含胶体过多的药液,随温度下降产生胶凝,难以过滤,影响药效,同时也易造成酸败。
7. 保存方法
中药液应该放在冰箱中冷藏,放置时间不宜过长,如果发现药液袋子鼓起或药液变味时可能是药液已经变质,不宜再继续服用。如果是已经打开的中药液或自己在家里煎的中药一般不建议隔夜服用,放在冰箱冷藏也不可超过两天,以免药液变质影响疗效。
(来源:中国药业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