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 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 国家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
  • 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 回到旧版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版

    浅谈月经病的药膳食疗

    时间:2025-04-27   浏览次数:99

    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以绝经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本文笔者主要介绍用于月经病类型中气血虚弱证、月经病阴虚阳亢或心肾不交证、月经病阴虚血热证、月经病心气不足证、月经病崩漏(异常子宫出血)属脾虚证的药膳,供大家参考选用。

     

    1.赤小豆茯苓阿胶羹


    【原料】 赤小豆15g,茯苓10g,阿胶10g,红枣8颗,冰糖适量。

    【做法】 将赤小豆、红枣淘洗净,茯苓拍碎,与阿胶、冰糖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开,改文火炖约1h即可。

    【功能】 养血益气。适用于月经病气血虚弱证。症见神疲懒言,四肢无力,面色少华,食欲减退,心慌心悸,舌淡,苔薄白。可用于月经过少、月经后期、闭经,也可用于月经过多、崩漏的调理。

    【用法】 每日趁热空腹食下,每周1~2次,间断服用。

     

    2.四物桂圆龙骨汤

     

    【原料】 白芍、当归各10g,熟地黄15g,川芎6g,桂圆15~20g,猪龙骨250g,红糖适量。

    【做法】 将猪龙骨斩块,加葱姜米酒焯水,煮好后洗净去血水;将白芍、当归、熟地黄、川芎、桂圆、红糖置于砂锅中炖煮,约2h。

    【功能】 补益心脾,养血活血。适用于月经病血虚证。症见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舌质、爪甲的颜色淡白,头晕,或见眼花,两目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手足发麻,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经闭,脉细无力等。对于月经过多、崩漏补血效果佳,对于血虚证的痛经效果尤佳。

    【用法】 温热服,每周1~2次。

     

    3.地骨皮炒虾仁

     

    【原料】 虾仁24g,地骨皮120g,蛋清、葱白、姜、老酒、味精、精盐、水团粉适量。

    【做法】 虾仁挑净皮须,用清水漂洗,控净水分,放蛋清、老酒、盐、水团粉浆好备用。地骨皮洗净,放开水煮熟后过凉,改刀切成虾仁大小的小段;葱、姜洗净切指甲片放小碗内,加入老酒、精盐、味精、水团粉和少许清汤对成汁备用。旺火坐锅,放入大油烧至五成熟时,倒入虾仁滑散,再倒入地骨皮,滑出控净油。另起油锅,将过油滑好的虾仁、地骨皮倒入锅内,倒入上述兑好的汤汁,颠翻均匀后即可起锅装盘。

    【功能】 凉血除蒸,滋阴降火。适用于月经病阴虚血热证。症见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夜热早凉,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如:妇女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压,痈肿,恶疮。

    【用法】 每周1次,温热食用。

     

    4.番石榴桂圆粥



    【原料】 番石榴5个,桂圆肉60g,糯米90g,生油15g。

    【做法】 将番石榴洗净,每个切成4~6块(斜形块)。炒锅放在旺火上,下生油烧至八成熟时,把番石榴、桂圆肉倒入锅内翻炒几下即放入水,糯米(洗净沥干)煮粥食用。

    【功能】 健运脾胃,补血止血。适用于月经病崩漏(异常子宫出血)属脾虚者。症见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用法】 每周1~2次,温服。

     

    本文所列药膳多为补肾滋阴、健脾养血之品。原料来源丰富、简单易得,便于家庭日常制作食用,既可调治月经疾患,又能滋补身体,可谓一举两得。广大女性朋友可根据自身状况,在专业医师或药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膳调养身体。需要提醒的是:月经类疾病病因复杂,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上述药膳只对部分月经疾病具有调治作用,如食用上述药膳多次后症状无缓解,或患有严重复杂月经疾病,需及时就医治疗。


    (供稿:中药房)

     


    专家门诊时间:


  • 六安市中医院公众号
  • 六安市中医院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