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暑节气知多少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暑,热也,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所以称之为大暑,它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同时也是“中伏”时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湿热交蒸”也在此时到达顶点。高温致人中暑之类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了,但炎热的天气更要警惕冠心病、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统计数据显示,夏季气温超过30℃以后,气温每升高1℃,心脑血管问题增加17.3%,很多心血管人群到了夏季掉以轻心,殊不知每年的7、8月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二、为何心血管疾病也要“蹭热度”?
(一)高温影响
在大暑的高温环境下,人体为了散热,体表的血管会扩张,使得更多的血液流向体表。这样一来,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量相对减少,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二)出汗脱水
炎热的大暑,人体出汗量大幅增加。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血液会变得黏稠,血流速度减缓,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
(三)情绪波动
高温天气容易使人心情烦躁、情绪激动、焦虑不安。这些负面情绪会刺激人体的交感神经,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四)睡眠障碍
闷热的天气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长期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促使体内分泌更多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三、大暑节气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专家提醒
六安市中医院心血管内一科刘志红主任提醒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格外注意身体健康,养成五个好习惯,安心度过酷暑。
(一)补充水分
随时补充水分,注意不要在口渴时猛灌冰水,应少量多次补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每天至少喝 1500 - 1700 毫升的水,还可以适量饮用淡盐水、绿豆汤、菊花茶等,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清热解暑。
(二)合理饮食
1.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苦瓜、冬瓜、西瓜、葡萄等,减少高油、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入。
2.增加全谷物、豆类、薯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和血糖水平。
3.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每餐七八分饱为宜,减轻心脏负担。
(三)适度运动
1.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段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游泳等,增强心肺功能。
2.运动强度要适中,每周运动 3 - 4次,每次40 - 60 分钟。
(四)规律作息
夏季昼长夜短,很多人开始了各种熬夜模式,但从保护心脑血管的角度建议每晚11:00前入睡,避免过度劳累,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五)情绪管理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很多人会经常心情烦躁,这个时候要防止“情绪中暑”。“情绪中暑”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因此,高温天气要特别注意“静心”,保持情绪稳定平和。
(供稿:心血管内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