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 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 国家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
  • 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 回到旧版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版

    中医视角下的肿瘤科普:探寻生命与疾病的奥秘

    时间:2025-01-29   浏览次数:671

    当今社会,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许多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打击。面对肿瘤这一复杂且棘手的疾病,现代医学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研究和探索,西医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肿瘤的防治领域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实践体系,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选择。

    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气不足是肿瘤发生的内在根本原因。《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犹如国家的防御部队,负责抵御外界邪气的入侵,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当正气虚弱时,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外界的致病因素如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毒等以及内生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痰浊、瘀血等邪气就容易乘虚而入,在体内积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肿瘤。

    除了正气不足,情志失调也是导致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例如,忧思过度会伤脾,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代谢障碍,聚而成痰;恼怒伤肝,使肝气郁结,气郁则血行不畅,形成瘀血。痰瘀互结,日久就可能形成肿瘤。现代研究也发现,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状态下,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抑制,内分泌系统失衡,从而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

    饮食不节同样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过食辛辣、油腻、生冷、腌制、霉变等食物,或暴饮暴食、过度节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都会损伤脾胃功能。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弱,同时还会导致体内痰湿内生,热毒蕴结,为肿瘤的发生创造条件。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腌制食品,其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在体内可转化为亚硝胺,增加胃癌、食管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几率。

    外感邪气也是肿瘤发生的一个因素。自然界中的六淫邪气,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可侵入人体,蕴积日久,化生热毒、寒湿等病邪,阻滞经络气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肿瘤。如外感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可引发肝癌;寒湿之邪侵袭下焦,可导致妇科肿瘤等。

    中医对肿瘤的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疾病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即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综合分析判断病情。在肿瘤的诊断中,这一方法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望诊包括望神色形态。望神可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判断正气的盛衰;望色主要观察面部色泽,如面色晦暗、黧黑等可能提示体内有瘀血或脏腑功能失调;望形可观察患者的形体胖瘦、强弱等,形体消瘦、肌肉松弛往往提示正气亏虚;望态则观察患者的姿态、动作等,以判断病情的虚实和病位所在。望舌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的颜色、形态、润燥等变化,可以了解人体脏腑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和部位。例如,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多提示体内有瘀血;舌苔黄腻,多为湿热内蕴。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听声音可了解患者声音的强弱、高低、清浊等,判断正气的盛衰和病情的虚实。如声音低微、气短乏力,多为正气虚弱;声音高亢、烦躁易怒,多为实证、热证。嗅气味则通过闻患者身体散发的气味、口气等,辅助诊断疾病。如口气腐臭,可能提示胃肠积热或有肿瘤溃烂等。

    问诊是了解患者病情的重要环节,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饮食起居、二便情况、情志状态等信息,全面掌握病情。例如,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了解是否有长期不良饮食嗜好;询问家族中是否有肿瘤患者,判断是否有遗传倾向;询问患者的情志变化,了解是否存在情志失调因素等。

    切诊主要是切脉,通过按触患者手腕部的脉搏,了解脉象的变化,判断病情的虚实、寒热、气血盛衰等。不同的脉象反映不同的病理状态,如弦脉多见于肝郁气滞,细脉多见于气血不足,涩脉多见于瘀血内阻等。切诊还包括按肌肤、手足、胸腹等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寒热、润燥、肿胀、疼痛等情况,辅助诊断肿瘤的部位和性质。

    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

    中医治疗肿瘤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症状等综合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脏腑功能,达到扶正祛邪、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食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肿瘤的核心方法。根据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中药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扶正即扶助人体正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常用的扶正药物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枸杞等,可根据患者的脏腑气血亏虚情况进行辨证选用。祛邪则是针对肿瘤患者体内的邪气,如热毒、痰湿、瘀血等进行治疗,常用的祛邪药物有清热解毒的金银花、连翘、黄连、黄柏等,化痰散结的半夏、天南星、浙贝母、瓜蒌等,活血化瘀的丹参、赤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在临床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扶正与祛邪药物合理配伍,制定个性化的中药方剂。例如,对于肺癌患者,若辨证为肺脾气虚、痰瘀互结证,治疗时会以健脾益肺、化痰祛瘀为治法,选用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血府逐瘀汤加减,通过调整机体的内环境,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针灸治疗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激发人体的正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肿瘤治疗中,针灸可用于缓解肿瘤患者的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位,可调节脾胃功能,缓解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针刺合谷、太冲、三阴交等穴位,可疏通经络气血,缓解肿瘤疼痛。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回阳救逆等作用,对于体质虚寒的肿瘤患者,艾灸关元、气海、神阙等穴位,可扶助阳气,增强机体抵抗力。

    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对于肿瘤患者,推拿按摩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疲劳等。例如,对颈部、肩部、腰部等部位进行适当的推拿按摩,可缓解肿瘤患者因长期卧床或精神紧张引起的肌肉酸痛;按摩腹部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但在进行推拿按摩时,要注意手法的轻重和力度,避免对肿瘤部位造成损伤。

    食疗也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为肿瘤患者提供营养支持,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辅助药物治疗。例如,对于气血不足的肿瘤患者,可食用红枣、桂圆、山药、黑芝麻等具有补气养血作用的食物;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可食用薏苡仁、芡实、白扁豆、南瓜等具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物。肿瘤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以及发物,如辣椒、花椒、油炸食品、冷饮、海鲜、羊肉等,以免加重病情。

    中医在肿瘤康复与养生中的作用

    肿瘤患者在经过手术、放化疗等积极治疗后,进入康复阶段。中医在肿瘤康复与养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帮助患者调整身体状态,提高生活质量,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中医强调“形神兼养”。在形体调养方面,肿瘤患者应根据自身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这些传统运动方式动作舒缓,动静结合,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例如,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通过柔和缓慢的动作,使全身各部位都得到锻炼,有助于调节呼吸,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睡眠质量。八段锦的每组动作都针对不同的脏腑和经络进行锻炼,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肿瘤患者坚持练习,可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在精神调养方面,中医认为“情志过极则伤人”,肿瘤患者应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绘画、旅游等方式陶冶情操,舒缓压力,调节情志。例如,听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轻音乐等,能够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促进身心放松;阅读书籍可以丰富知识,转移注意力,使人心情愉悦;旅游可以开阔视野,亲近自然,让患者忘却疾病的困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中医还注重生活起居的调养。肿瘤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居住环境要保持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流通。根据季节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外感邪气。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

    中医在肿瘤的防治领域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对肿瘤病因病机的独特认识到多样化的诊断治疗方法,再到康复养生的全面指导,都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优势。中医与西医在肿瘤治疗方面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协同作战。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为众多肿瘤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让我们携手共进,用中医智慧照亮肿瘤患者的康复之路,共同创造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供稿:肿瘤内科 时越)




    专家门诊时间:


  • 六安市中医院公众号
  • 六安市中医院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