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皱纹,还给我们带来了黄褐斑。黄褐斑是亚洲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对称分布的淡、深褐色斑片。由于其损容性突出、难以治愈、容易复发等特点,也被称为“斑中之王”。
黄褐斑(melasma)是一种面部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多发生于频繁暴露于紫外线下肤色较深的女性面部。皮损常分布对称,发展缓慢,可持续多年。临床表现为面部对称分布的蝶状或不规则形的褐黄色斑片。

黄褐斑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原因包括黑素合成增加、日光照射、皮肤屏障受损、炎症反应以及血管增生。
黄褐斑的临床分期包括活动期和稳定期,活动期应避免光电治疗及化学剥脱术,应选择基础治疗配合系统药物治疗。黄褐斑的活动期和稳定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会反复横跳,如果贸然进行过于激进的治疗,会使稳定期的黄褐斑重新变得活跃。
黄褐斑根据不同类型,治疗方式也有所区别。
首先!一切治疗的基础——防晒。
日光照射会加重黄褐斑,因此一切治疗都该建立在防晒的基础上,建议使用SPF≥30,UVA+++的广谱(UVA+UVB+蓝光)防晒剂,每2小时涂1次,使用防晒霜的同时加强遮挡性防晒(防晒衣、防晒伞)。
基础治疗——避免诱发因素,调节生活方式,结合黄褐斑的病因,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诱发因素,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黄褐斑发病机制包括黑素合成增加、血管因素、炎症反应、皮肤屏障受损等,在治疗时也是减少黑素生成、抗炎、抑制血管增生、修复皮肤屏障为主。
①修复皮肤屏障:精简护肤,避免使用含激素、添加剂的护肤品,使用含透明质酸、神经酰胺等修复成分的有科学依据的功效性护肤品。
②外用药物:氢醌及其衍生物,维A酸类、壬二酸、氨甲环酸。
③系统用药:氨甲环酸,甘草酸苷,维生素C和维生素E,谷胱甘肽,中药等。
④微针外治:纳晶微针联合氨甲环酸导入,配合舒敏黄光,每周1次;
⑤化学剥脱术:如水杨酸治疗(该疗法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只能在稳定期使用,深肤色患者需慎重)(供稿: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