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负责止血和修复血管损伤。对于白血病患者、大出血伤员或化疗后的癌症患者来说,血小板输注往往是挽救生命的关键。然而,由于血小板保存期短(仅5天)、临床需求大,捐献血小板的社会意义尤为重大。本文将从政策、适应症和禁忌症角度,科普血小板捐献的核心知识。
一、血小板捐献政策:谁可以捐献?
与全血捐献不同,血小板捐献采用“单采”技术(即通过仪器分离出血小板,其余成分回输给捐献者),因此政策要求更为严格:
1. 年龄与体重:通常要求18-55周岁,部分地区放宽至60周岁(需评估健康状况),体重≥50公斤。
2.健康状况:
- 血红蛋白水平:男性≥120g/L,女性≥115g/L;
- 血小板计数:≥150×10⁹/L且≤450×10⁹/L;
- 无发热、感染或慢性病急性发作。
3. 间隔时间:
- 单采血小板后需间隔2周方可再次捐献;
- 捐献全血后需间隔3个月才能捐献血小板。
4. 地域性规定:部分地区可能要求捐献者持有本地户籍或居住证,需提前咨询当地血站。
二、哪些患者需要血小板?——适应症解析
血小板输注的临床适应症严格遵循医学指南,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1. 血液系统疾病:
- 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因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
- 化疗或放疗后骨髓抑制期,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出血高风险)。
2. 创伤或手术:
- 严重外伤、产后大出血等急性失血;
- 心脏手术、器官移植等复杂手术中预防性输注。
3. 血小板功能障碍:如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或尿毒症患者因毒素累积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
三、绝对不能捐献的情况:绝对禁忌症**
以下人群禁止捐献血小板:
1. 感染性疾病:
- 艾滋病病毒(HIV)、乙肝、丙肝、梅毒等感染者;
- 活动性结核或其他未经治疗的慢性感染。
2. 恶性肿瘤:所有恶性肿瘤患者(包括治愈后未满一定年限者)。
3. 严重慢性病:如重症心脏病、肝硬化、尿毒症等。
4. 高危行为:近1年内有静脉药瘾史、男男性行为或多性伴侣者(基于窗口期传播风险)。
四、暂缓捐献的情况:相对禁忌症
以下情况需推迟捐献,经评估或治疗后可能符合条件:
1. 近期手术或创伤:拔牙、小手术后未满2周;纹身、穿孔未满1年。
2. 妊娠与哺乳期:妊娠期及分娩后1年内。
3. 药物影响:
-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需停药5天以上);
- 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未满1周。
4. 疫苗接种:接种灭活疫苗(如流感疫苗)后无不适可正常捐献;接种减毒活疫苗(如麻疹疫苗)需暂缓4周。
五、捐献前后的注意事项**
1. 捐献前准备:
- 避免高脂饮食(防止血浆浑浊影响分离);
-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空腹。
2. 捐献过程:单采耗时约60-90分钟,过程中可能出现口唇麻木(因抗凝剂导致短暂低钙),可通过口服钙剂缓解。
3. 捐献后护理:
- 按压针眼1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
- 24小时内不饮酒,多补充水分。
血小板捐献是一项安全、高效的公益行为。单采技术对捐献者伤害极小,且恢复迅速(血小板3-7天即可再生)。每一次捐献都可能为危重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如果您符合条件,请积极参与这份“生命接力”,并鼓励身边人加入!(供稿:输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