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在放疗结束后仍需持续关注身体状况,尤其是放疗区域的皮肤、器官功能及整体康复。
以下是放疗后的日常护理要点,帮助患者减少远期并发症并提高生活质量:
一、皮肤护理(持续3-6个月或更久)
1. 保护放疗区域皮肤
- 放疗后皮肤可能长期敏感,需继续避免摩擦、暴晒、极端温度刺激。
- 坚持使用无刺激保湿剂(如凡士林、医用硅酮凝胶),预防慢性干燥或纤维化。
- 若出现迟发性皮肤反应(如色素沉着、萎缩、硬结),及时咨询医生。
2. 防晒至关重要
放疗区域皮肤永久性对紫外线敏感,需终身防晒:
- 外出时使用物理防晒霜(氧化锌/二氧化钛),SPF≥30。
- 穿戴防晒衣物、帽子。
二、功能康复训练
根据放疗部位不同,针对性预防功能障碍:
头颈部放疗:练习张口动作(预防颞颌关节僵硬)、颈部拉伸。
胸部放疗:深呼吸训练(预防肺纤维化)、肩关节活动(避免冻结肩)。
盆腔放疗:凯格尔运动(改善盆底肌功能)、预防下肢淋巴水肿(如轻柔按摩)。
注意: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拉伸放疗后组织。
三、营养与饮食管理
1. 促进组织修复的饮食
高蛋白(鱼、蛋、豆制品)、富含抗氧化剂(深色蔬菜、蓝莓)帮助修复损伤。
若有口干或吞咽困难(头颈部放疗后),选择软食、流质,避免辛辣/坚硬食物。
2. 处理远期副作用
- 口腔干燥:使用人工唾液喷雾,随身携带水杯。
- 肠道功能紊乱(如盆腔放疗后):增加膳食纤维(缓慢增量)、益生菌调节菌群。
四、长期随访与监测
1. 定期复查
按医嘱随访(通常治疗后1月内首次复查),监测肿瘤复发迹象及放疗远期副作用
2. 自我观察与记录
关注放疗区域及周围的变化:新发硬结、溃疡、持续性疼痛或不明原因体重下降,需及时就医。
五、心理与社会支持
1. 应对焦虑与疲劳
放疗后疲劳可能持续数月,可通过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规律作息缓解。
加入患者互助团体或寻求心理咨询,减轻“治疗结束后的空虚感”。
2. 逐步回归正常生活
避免过度劳累,根据体能调整工作/社交节奏,允许自己逐步恢复。
六、特别注意的远期风险
1. 淋巴水肿(如乳腺癌、盆腔放疗后)
避免患侧肢体抽血、测血压或提重物,穿戴压力袖套(如有需要)。
2. 第二原发癌风险
放疗可能略微增加多年后其他癌症风险,需坚持癌症筛查(如乳腺钼靶、肠镜等)。
七、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降低复发及并发症风险。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低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免疫力。
保证睡眠进组织修复,调节内分泌。
八、何时需紧急就医?
- 放疗区域出现不明原因出血、溃烂不愈。
- 持续性剧烈疼痛或新发功能障碍(如呼吸困难、排尿困难)。
- 发热、不明原因体重骤降。
放疗结束标志着治疗的一个重要阶段完成,但身体恢复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耐心、科学的护理和定期随访是关键。与医疗团队保持沟通,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有助于提升长期生存质量。(供稿:肿瘤放疗二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