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 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 国家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
  • 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 回到旧版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版

    梅雨时节话养生:中医智慧助您安度"湿困"时光

    时间:2025-07-07   浏览次数:39

    当江淮地区再次迎来绵绵梅雨,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连日的阴雨让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水汽之中,不仅居住环境变得潮湿难耐,许多市民也出现了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

    中医专家特别提醒:梅雨季节是"湿邪"最易侵袭人体的时期,需要采取科学的中医养生方法进行防护。


    一、中医视角下的"湿邪"病机分析

    理论基础:六气学说与湿邪特性

    传统中医将自然界气候变化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在正常情况下,适度的湿润环境有助于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然而,当梅雨季节湿度过高,超越人体自身调节能力时,便会转化为致病因素——"湿邪"。

    湿邪致病的四大特征

    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观察,湿邪致病主要表现为:

    1.蒙蔽清阳,困扰神明湿邪上扰清窍,患者常感头部沉重如裹,思维迟钝,精神不振,嗜睡倦怠。

    2.阻滞中焦,影响运化脾胃居于中焦,主管水谷精微的运化。湿邪困脾,导致脘腹胀满、纳呆食少、口淡无味等消化系统症状。

    3.流注关节,阻碍气机湿邪性重浊,易下注关节经络,引起腰膝酸重、关节疼痛。既往有关节疾患者,症状往往在此时加重。

    4.泛溢肌表,损伤皮肤湿邪外溢,可见湿疹反复、瘙痒难忍,足癣等皮肤病症状明显加重。


    二、梅雨季中医养生方案

    (一)饮食调养:健脾化湿,顾护正气

    中医强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是抵御湿邪的关键。营养学专家建议:

    梅雨季饮食应遵循清淡易消化原则,适当增加具有健脾祛湿功效的食材,如:赤小豆、薏苡仁、茯苓、山药、冬瓜等。这些食材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利水渗湿。

    特别提醒:老年人、儿童、脾胃虚弱者以及经期女性,应格外注意避免过食生冷,以免损伤脾阳,加重湿邪困阻。

    (二)中医特色疗法:内病外治,标本兼顾

    1.穴位贴敷、刮痧、拔罐三联疗法

    这三种传统外治法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祛湿强身的效果。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

    2.中药足浴:温经散湿,强身健体

    选用具有祛湿功效的中药材如艾叶、花椒、生姜等进行足浴,通过热水浸泡刺激足部胃经、膀胱经等重要经络,发挥健脾化湿、温经通络的功效。

    3.艾灸疗法:温阳化湿,扶正祛邪

    重点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位。中脘穴调理脾胃,关元穴培补元气,足三里强身健体,三穴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三)生活起居:顺应时令,防湿避邪

    1.环境调控

    保持室内干燥通风至关重要。阴雨天应及时关闭门窗,防止湿气入侵;天晴后及时开窗通风,促进空气流通。必要时可使用空调除湿功能或专业除湿设备。

    2.个人防护

    外出携带雨具,避免淋雨。若不慎被雨淋湿,应立即更换干爽衣物。日常活动中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如地下室、潮湿草地等处。

    3.运动养生

    适度运动是排除体内湿气的有效方法。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这些运动强度适中,既能促进气血运行,又能增强脾胃功能,有助于水湿代谢。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度,切忌大汗淋漓。


    三、特别提醒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提示湿邪已经深入,需要及时就医:

    1.持续低热、关节肿胀变形;

    2.大便带脓血等消化道症状;

    3.顽固性皮肤病变;

    4.其他严重不适症状。

    运用中医智慧,结合现代养生理念,让我们共同度过潮湿的梅雨季节,守护健康生活。(供稿:重症医学科)



    专家门诊时间:


  • 六安市中医院公众号
  • 六安市中医院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