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排班
就诊指南
交通导引
专业介绍
就诊须知
预约诊疗
住院须知
服务时间
医疗价格
医保服务
咨询服务
当城市被国庆的红绸与欢笑声裹满,当人们或踏遍山河捕捉秋光,或围坐餐桌共话团圆,医院急诊室的那盏灯,却始终亮得沉着而坚定——这里没有假期的松弛,只有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没有节日的喧闹,只有紧盯生命信号的专注。千千万万急诊医护人员,正以“国庆我在岗”的赤诚姿态,为万千家庭的平安团圆,筑起一道看不见却最坚实的生命防线。
刘飞:急诊科是团队协作的战场,每一环都关乎生命。
急诊大厅里,刘飞主任的身影始终穿梭不停,时而奔往抢救一线处置危重患者,时而驻足年轻医护身旁传递经验。面对突发急症,他总能第一时间理清诊疗思路,快速制定精准方案,为抢救争取关键时间;而在紧张的抢救间隙,他又从未忘记团队的成长。深知“急诊科是团队协作的战场,每一环都关乎生命”的他,常会拉着年轻医生围在病历前,结合刚结束的病例耐心讲解:“刚才这位患者的症状容易与其他急症混淆,你们要记住,紧急时刻既要抢速度,更要保精准,务必结合病史、体征与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不能有丝毫马虎。”
从临床经验的倾囊相授,到紧急决策的思路点拨,在他的带教下,急诊团队像一组咬合精准的齿轮,接诊、分诊、抢救环环相扣,把“及时、专业”的医疗服务,稳稳递到每个急需帮助的患者手中。
贺梦晨:急诊工作从无“暂停键”,我要24小时保持待命。
护士长贺梦晨虽年纪尚轻,却已在岗位上稳稳扛起了重担。国庆期间的每一天,她都早早到岗,提前检查急救物资的数量与有效期,梳理当日护理工作的重点与风险点,细致安排每位护士的值守任务,把每一项准备工作都做得周全妥帖;等到夜色渐深,急诊室的喧嚣稍缓,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她仍要逐份核对交接班记录,确认每一项信息都无遗漏、每一位患者的需求都有衔接,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踏上回家路。
谈及家人,她脸上带着一丝无奈却温暖的笑意:“这个假期,我陪孩子的时间少得可怜。每天出门时,他还在睡梦中;深夜回家时,他早已蜷在被窝里睡熟。”可急诊工作从无“暂停键”,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她必须24小时保持待命,不敢有丝毫懈怠。“好在父母和爱人都特别理解,总跟我说‘家里有我们,你放心在医院守着患者’。”这份来自家人的支持,成了她坚守岗位时最温暖的底气。
孙玉: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必须全力以赴。
男护士孙玉的手机屏保,是尚在襁褓中的宝宝——肉乎乎的小手攥着他的手指,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可这个国庆假期,孙玉的时间几乎全交给了急诊室里的患者。
参与危重患者抢救时,他熟练地配合医生连接监护仪,动作精准又迅速;护理普通患者时,他耐心地为伤口换药、轻声安抚焦虑的家属,语气温柔又坚定。忙起来的时候,他常常连喝口水的间隙都挤不出来,衣衫湿了又干,却从没有一句抱怨。偶尔在短暂的休息时,他对着手机里孩子的照片发愣,眼神里的牵挂藏都藏不住;同事看在眼里,劝他跟科室提提少排几个班,他却摇头:“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必须全力以赴。现在孩子有家里长辈帮衬,我更得把班站好。”简单一句话,刻着急诊人骨子里的责任与担当:把对小家的牵挂,悄悄揉进对患者的守护里。
10月1日,一名70多岁的女性患者因右侧肢体无力且言语含糊不清,被紧急送至急诊科。经诊断,该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情况危急,医护人员迅速行动,争分夺秒地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快速完善相关检查后,立即展开溶栓治疗。最终,在90分钟内,患者顺利完成溶栓治疗,并被转入病房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与治疗。
10月1日至3日16时,市中医院急诊科累计接诊患者133人,抢救患者6人。不只是国庆,每个节假日,急诊室的灯光都这样亮着。对急诊医护来说,节假日从不是“休息信号”,而是一场场必须全力以赴的“战役”。越是万家灯火、举国欢庆,急诊室的呼叫铃越急,诊室外的队伍越长,他们越要把“回家团圆”的念头压在心底,转身扎进抢救的忙碌里——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多站一会儿,就多一份生命的保障。
这个国庆,刘飞、贺梦晨、孙玉,还有无数急诊医护人员,以“在岗”为诺,用专业的手、温暖的心,托举着每个生命的希望。他们穿梭在急诊室的身影,是这个节日里最动人的风景——不是绚烂的烟花,不是热闹的街景,而是“有人为你守护平安”的踏实,是对祖国、对人民最质朴也最真挚的献礼。(供稿: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