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 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 国家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
  • 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 回到旧版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版

    国庆我在岗 | 重症医学科的“生命守望者”

    时间:2025-10-06   浏览次数:104

    当万家灯火点亮节日夜空,欢声笑语溢满大地时,六安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白衣“生命守望者”,正以“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方式诠释对祖国的热爱,用行动守护人民健康。

    image.png

    静谧深处,生命在此重启

    推开ICU厚重大门,没有节日的喧嚣,只有监护仪的嘀嗒声、呼吸机的起伏声,记录着与死神的博弈。

    “重症监护室没有休息日,我们是患者医疗上的唯一依靠。”综合ICU主任彭怀文的话,道出了科室常态——这是他连续第8个未归家的国庆、10月1日上午10点,急救铃声响起:72岁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老人因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入院。刚查完房的彭怀文立即折返,带领团队开展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等抢救,20分钟后患者血氧饱和度从65%升至92%,呼吸窘迫缓解。他擦去汗水,仍不忘叮嘱护士密切监测气道压力与血气分析。

    这里收治着全院最危重患者,没有家属陪伴时,医护人员便是患者“最亲的人”。双节期间,他们以专业、坚守践行“生命不息、守护不止”的誓言,为患者点亮生命明灯。

    image.png

    科技之光,照亮生命航道

    在守护生命的“战场”上,ECMO、血液净化设备、高频振荡排痰仪等先进设备,为危重症患者提供关键生命支持。

    “我们已拥有成熟的ECMO团队。”提及这项“生命支持终极技术”,科室团队满是自豪。神经外科的危重患者因颅脑损伤并发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常规呼吸支持技术无法维持氧合,ECMO团队15分钟内全员到岗,快速完成血管穿刺与管路连接。机器启动后,患者血氧回升,为后续治疗抢下时间。这支24小时待命的团队,国庆期间亦随时“备战”,从填补区域技术空白到引领学科前沿,他们用一次次成功救治证明“生命面前,永不言弃”。

    image.png

    中西合璧,开创诊疗新篇

    10月3日早8点,综合ICU医护团队围绕一位脑梗塞后昏迷患者开展中西医协同查房。“患者痰多难咳、舌苔黄腻,属痰热壅肺证,建议西医抗感染基础上加用清金化痰汤,配合肺俞、膻中穴艾灸。”彭怀文查看舌苔后叮嘱,责任组长曹苗随即记录,并指导护士艾灸时控温防烫伤、观察痰液变化。

    近年来,科室将针刺、艾灸、中药汤剂等中医药手段融入重症救治全程。康复师曹彪为重度肺炎患者每日开展2次肢体训练,配合穴位针刺,经百余次训练助患者自主翻身;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气道廓清技术结合穴位刺激,让其氧合从88%升至96%;针对长期卧床患者,下肢主被动运动与体位管理结合,有效预防压疮与深静脉血栓。“不仅要让患者活下来,更要让他们好好活”,成为团队践行的人文理念。

    image.png

    众志成城,谱写协作华章

    重症救治从来不是独角戏,多学科协作(MDT)是应对复杂病情的坚实堡垒。国庆期间,医院医疗服务“不打烊”,内外科各专家随时联动,年均超百次的MDT会诊,每次都是智慧碰撞。

    10月4日中午,65岁多发伤患者因车祸致颅脑损伤、肋骨骨折等,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病情复杂。科室立即启动MDT,15分钟内相关科室医师到位,围绕呼吸支持、骨折评估、血糖控制等各抒己见,最终确定“先稳循环控基础病,再评估手术”方案。在多学科协作下,患者病情渐稳,为后续治疗奠基。

    在这里,学科界限被打破,精准诊断、分期治疗、协同干预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心血,见证着协作力量。

    image.png

    大爱无声,践行医者誓言

    500余份患者健康档案、百余条深夜求助信息,记录着科室医护的责任——他们用温柔话语安抚焦虑患者,以“重症患者随访计划”搭建康复桥梁。

    国庆假期里的深夜11点,ICU内灯光柔和。呼吸治疗师陈红坐在患者床边,小桌上的便携式台灯照亮护理记录单,她一边观察呼吸机参数,一边不时为患者掖好被角,监护仪嘀嗒声与笔尖摩擦声,汇成病房里最安心的旋律。


    当国庆礼花绽放夜空,综合ICU依旧灯火通明。这群白衣战士,以专业与坚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誓言,用中西合璧的智慧守护生命,在皋城大地上,为祖国献上“生命防线、永不退缩”的特殊礼物。(供稿:综合ICU)



    专家门诊时间:


  • 六安市中医院公众号
  • 六安市中医院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