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 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 国家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
  • 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 回到旧版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版

    国庆我在岗|儿科诊室里的“童”心守护

    时间:2025-10-07   浏览次数:96

    国庆假期的城市满是烟火气——景区里的欢笑声、餐桌上的团圆话,勾勒出节日的热闹。而医院儿科诊区的灯光,却始终保持着熟悉的节奏:问诊台的呼叫声、孩子软糯的哭闹、医护人员温和的安抚,在这里,“假期”的定义变成了“守护如常”。

    image.png

    诊区里的“细致日常”

    早上8点,儿科诊室的门刚打开,就迎来了第一位小患者。“宝宝哪里不舒服呀?有没有发烧、咳嗽?”护士徐佳馨一边轻声询问家长,一边快速在系统里登记信息,手里还攥着一张卡通贴纸——这是给配合检查的孩子准备的“小奖励”。

    病房里的吴萍一上午没歇脚,从三岁孩子的急性肠胃炎,到学龄儿童的秋季感冒,每接诊一位,都要仔细查看舌苔、听心肺,还得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解释:“来,咱们把小衣服拉一拉,这个‘小喇叭’(指听诊器)贴在身上,听听小胸口里的‘小火车’(指呼吸心跳)稳不稳”。怕孩子表达不精准,她还总要多问几句家长“最近有没有受凉”“饮食怎么样”,生怕漏掉关键信息。

    配药室里,徐佳馨正对着处方核对剂量,儿科用药对剂量精度要求极高,她反复确认后才小心翼翼地调配:“孩子的药不能有半点马虎,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遇到怕打针的孩子,她会蹲下来举着玩具小熊:“小熊说它也打过针,一点都不疼,咱们跟它比一比谁最勇敢?”

    image.png

    危急时的“快速响应”

    下午3点,诊区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位家长抱着高热惊厥的孩子冲了进来。“别慌,我们马上处理!”医护团队迅速分工:护士长吴炜玮为孩子进行物理降温,医生吴萍一边监测孩子的意识和呼吸,一边指导家长保持孩子侧卧姿势。几分钟后,孩子的抽搐症状逐渐缓解。看着家长仍在发抖的手,儿科主任康家祥轻拍家长的肩膀,沉稳地安抚道:“现在温度降下来了,请放心,后续注意监测体温,我们一直都在,有任何情况随时叫我们。”家长连连道谢,大家却只是摆摆手:“这是我们该做的,孩子没事就好。”康家祥随即对孩子柔声说:“小朋友张嘴,叔叔看看喉咙”,见孩子配合,又轻声补了句:“真乖,很快就好啦。”

    image.png

    节日里的“平凡坚守”

    傍晚时分,副主任医师刘锋娟才完成日间门诊。对儿科医护来说,节假日从不是“休息时间”一一春节时可能在接诊积食的孩子,中秋夜或许在处理意外摔伤的小朋友,国庆也只是无数个“守护日”中的普通一天。他们不用惊天动地的举动,只用每一次耐心的问诊、每一次精准的操作、每一次温柔的安抚,守住孩子们的健康。当夜色渐深,儿科诊区的灯光依旧明亮。这里没有节日的狂欢,却有最踏实的守护一一儿科医护们用“在岗”的责任,把平安健康,变成了给孩子们最好的节日礼物。

    image.png

    NICU双胞胎“闯关小勇士”成功脱机

    金秋十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里,一对早产双胞胎宝宝的康复,为国庆假期增添了一份特别的喜悦。

    十几天前,这对胎龄仅34周的双胞胎兄弟提前降临。因肺部发育不成熟,生命体征微弱,他们一出生便住进NICU,依靠呼吸机维持呼吸。小小的身体布满管路,每一次指标波动都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

    “呼吸关”是早产宝宝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儿科主任康家祥亲自牵头制定精细化方案,医护团队24小时轮班守护。他们密切监测心跳、血氧变化,精准调整呼吸机参数,提供营养支持,细致预防感染,为宝宝筑起生命屏障。

    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双胞胎的呼吸功能逐渐改善,成功脱离呼吸机!如今,两个小家伙状态日佳,从无力吃奶到抱着奶瓶“咕咚咕咚”猛喝,成了NICU里的“干饭小能手”。他们响亮的哭声,是这个国庆节最动听的乐章。(供稿:儿科)




    专家门诊时间:


  • 六安市中医院公众号
  • 六安市中医院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