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 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 国家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
  • 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 回到旧版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版

    糖尿病伤肾静悄悄?肾内科医生教你识别、干预与保护

    时间:2025-10-20   浏览次数:18

    在肾内科门诊,常有糖尿病患者拿着检查单疑惑:“我血糖控制得还行,怎么会查出尿蛋白?”事实上,糖尿病对肾脏的损伤往往“悄无声息”,等出现明显水肿、乏力时,肾功能可能已严重受损。作为肾内科医生,今天就带大家读懂糖尿病与肾脏损伤的“关联密码”,掌握科学应对方法。

    一、先搞懂:肾脏为何成糖尿病“重灾区”

    肾脏就像人体的“精密过滤器”,每天要处理约180升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留住蛋白质、红细胞等有用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而糖尿病患者长期升高的血糖,会像“慢性腐蚀剂”一样伤害肾脏:

    1.损伤肾小球血管:高血糖会让肾小球内的毛细血管壁增厚、孔径变大,原本该被留住的蛋白质(如白蛋白)会漏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这是糖尿病肾病最早的信号之一。

    2.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高血糖会刺激肾脏释放更多收缩血管的物质,导致肾小球内压力升高,加速肾小球硬化,就像长期过度紧绷的“滤网”,逐渐失去过滤功能。

    3.引发氧化应激与炎症:高血糖还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引发肾脏组织炎症,进一步破坏肾单位。据统计,约3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它也是我国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的首要病因。

    二、肾内科医生划重点:这4个信号提示肾损伤

    糖尿病肾病早期几乎没有特异性症状,很多患者是在常规检查中发现异常。但当出现以下表现时,往往意味着肾功能已受损,需立即就医:

    1.泡沫尿:尿液表面出现细小、不易消散的泡沫,像啤酒沫一样——这是尿蛋白的典型信号。早期可能只是“微量白蛋白尿”(需通过化验发现),后期会发展为“大量蛋白尿”,泡沫更明显。

    2.水肿:先从脚踝、眼睑开始,按压时会出现凹陷,休息后也不缓解。严重时会出现全身水肿,甚至胸腔、腹腔积液。这是因为肾功能下降,无法及时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导致的。

    3.乏力、贫血:肾脏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生成。当肾功能受损时,这种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肾性贫血”,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头晕、活动后气短。很多患者会误以为是“血糖没控制好”,其实是肾脏在“报警”。

    4.血压升高:约80%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会出现高血压,且血压难以用常规药物控制。一方面,高血糖损伤肾脏血管,导致血压升高;另一方面,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肾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三、关键检查:肾内科如何诊断糖尿病肾病

    怀疑糖尿病肾病时,肾内科医生会通过以下检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1.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这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最敏感的指标。正常情况下,UACR应<30mg/g;若30-300mg/g,提示“微量白蛋白尿期”(糖尿病肾病早期);>300mg/g,提示“大量白蛋白尿期”(病情进展)。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查1次。

    2.血肌酐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但会受年龄、体重、肌肉量影响,因此需结合eGFR判断。eGFR正常范围为90-120ml/min・1.73㎡;若eGFR<60ml/min・1.73㎡,且持续3个月以上,提示“慢性肾脏病(CKD)2期及以上”,需启动针对性治疗。

    3.肾脏超声:通过超声观察肾脏大小、形态、结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可能增大;随着病情进展,肾脏会逐渐缩小,皮质变薄,提示肾实质萎缩。

    4.眼底检查: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相伴而行”(同属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若眼底检查发现视网膜出血、渗出,会进一步支持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且提示病情可能更严重。

    四、治疗核心:肾内科医生的“护肾方案”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需“多管齐下”,核心是控制血糖、血压、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肾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分期,制定个体化方案:

    1.血糖控制:选对药物,兼顾护肾。优先选择“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降糖药,如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和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研究证实,这类药物不仅能有效降糖,还能减少尿蛋白、延缓eGFR下降,降低终末期肾病风险。

    若肾功能已明显受损(eGFR<30ml/min・1.73㎡),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避免使用可能伤肾的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某些磺脲类药物),必要时启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目标:一般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7%;若合并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可放宽至<7.5%-8%,避免低血糖。

    2.血压控制:严格达标,保护血管。首选“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如缬沙坦、氯沙坦、依那普利等。这类药物不仅能降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减轻肾小球内压力,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基础用药”。

    3.血压控制目标:一般患者应<130/80mmHg;若尿蛋白>1g/天,可进一步放宽至<125/75mmHg。需注意,用药期间要定期监测血钾和肾功能,避免出现高钾血症或肾功能快速下降。

    4.生活方式干预:细节决定肾功能走向。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5g,避免咸菜、酱菜、加工肉(香肠、培根)等,减少肾脏负担。优质低蛋白饮食:早期患者无需严格限蛋白,每日0.8-1.0g/kg体重即可;若eGFR<30ml/min・1.73㎡,需将蛋白摄入量降至0.6-0.8g/kg体重,优先选择鸡蛋、牛奶、瘦肉等优质蛋白,避免植物蛋白(如豆类)过量。控制体重与运动:BMI维持在18.5-24.0之间,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速肾小球硬化,增加终末期肾病风险;饮酒需限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g,女性<15g。

    五、误区提醒:这些错误做法正在伤肾

    肾内科门诊中,很多患者存在认知误区,导致病情延误:

    误区1:“没症状就不用查肾”——糖尿病肾病早期无症状,等出现水肿、乏力时,肾功能可能已不可逆,定期查UACR和eGFR才是关键。

    误区2:“血糖正常就不会伤肾”——即使空腹血糖正常,若餐后血糖波动大,仍会损伤肾脏;且糖尿病病史越长,肾损伤风险越高,需长期管理。

    误区3:“吃中药能‘修复’肾脏”——部分中药(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能导致肾损伤,糖尿病肾病患者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服用偏方、保健品。

    糖尿病与肾脏损伤的“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早期发现、科学干预,就能有效延缓甚至阻止肾功能恶化。作为肾内科医生,我们想告诉大家:糖尿病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和拖延。定期检查、规范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就能守护好我们的“肾脏过滤器”,远离尿毒症风险。(供稿:肾内科一病区)


    专家门诊时间:


  • 六安市中医院公众号
  • 六安市中医院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