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一到,嘴巴干得脱皮,吃点啥能润润?”“贴秋膘怕上火,不吃又怕冷,到底该怎么补?”中医看来,秋季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气候干燥,万物收敛。这个时节,我们的身体也最容易受到“燥邪”的侵袭,出现口干、唇裂、鼻塞、咽痛、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秋燥”症状。
一、秋季为什么“吃不对”就难受?
(一)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秋季气候“燥而凉”,秋天空气干燥,肺里的津液容易被“吸干”,吃了辛辣、油炸的食物,相当于给肺“添柴”,就会口干、咽痛、咳嗽。
(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强大的脾胃功能才能更好地将食物的营养转化为身体的“阴液”。夏天吃多了冰饮凉菜,脾胃已经“元气大伤”;入秋若急着吃羊肉、火锅“贴秋膘”,虚弱的脾胃根本消化不动,要么积食腹胀,要么腹泻上火。
(三)阴液怕耗:秋季阳气收敛,阴液容易不足,要是喝水少、吃了太多“干货”,身体就会像缺水的植物,皮肤干、大便硬的问题全来了。
因此,秋季饮食的核心原则便是“滋阴润肺”,同时兼顾“健脾益胃”。
二、餐桌上的“润燥佳品”
(一)“润肺小能手”
1、中医说“白色入肺”,雪梨、银耳、百合、白萝卜都是润燥王牌。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生吃可清热化痰,而经典的冰糖炖雪梨,更能滋阴润肺、止咳润喉,尤其适合老人和儿童。莲藕:“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莲藕生食性寒,可清热生津;熟食性温,能健脾开胃、益血生肌。一碗热乎乎的莲藕排骨汤,既能补充营养,又能有效缓解秋燥,实为秋日家庭必备。
2、“水溶性纤维”促排便:肠道干硬也是秋燥的典型表现,火龙果(带籽的红心品种更好)、猕猴桃、菠菜、芹菜能给肠道“补水”,让大便变软。
3、喝对茶比多喝水管用:单纯喝白开水润燥太慢,试试“麦冬玉竹茶”——麦冬10克、玉竹10克、罗汉果半个煮水,清甜润喉,每天一杯,嗓子再也不会干得发痒;要是有点咳嗽,加5克川贝母(磨成粉),润燥止咳效果更明显。
(二)“脾胃加油站”:培土生金,温和进补
“贴秋膘”不是瞎补,先养脾胃再进补,才不会上火积食,“轻补”代替“猛补”。鸭肉:鸭肉性凉,味甘咸,是秋季平补的优选。它能滋阴养胃、利水消肿,非常适合体内有热、易于上火的人群。老鸭汤味道鲜美,滋补而不燥热。山药:山药性平味甘,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是“药食同源”的典范。它既能补益肺气,又能强壮脾胃,从根本上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芝麻、核桃、蜂蜜:这些食物富含油脂和营养,具有很好的润燥滑肠、滋阴补虚之效。
三、秋日饮食“三忌”
懂得“吃什么”的同时,也要知晓“少吃什么”。
(一)忌辛辣过度:生姜、大蒜、辣椒等辛散之物,虽能开胃,但过多食用会耗伤人体津液,加重秋燥,故应“省辛增酸”。
(二)忌寒凉甜腻生冷:秋季天气转凉,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过度食用冷饮、凉菜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过食肥甘厚腻容易积食上火,还可能生痰。
(三)忌盲目大补:秋季是“收”的季节,不宜像冬季一样进行温补大补。过早过多食用羊肉、人参等温燥补品,容易引发“上火”,违背了秋冬养阴的原则。
四、融入生活:一日三餐的养生智慧
(一)早餐:温润养胃,唤醒脾胃
推荐:小米南瓜粥、蒸山药、银耳莲子羹、芝麻糊、南瓜馒头等
(二)午餐:润燥为主,荤素搭配
推荐:山药炒肉片、清炒西兰花、白萝卜汤、清蒸鲈鱼、凉拌木耳黄瓜、栗子烧鸡、莲藕排骨汤、清炒百合山药等;
(三)晚餐:清淡易消化,别吃太晚
推荐:蔬菜瘦肉粥、蒸南瓜、菠菜鸡蛋面、南瓜粥等
秋风起,养生正当时。秋季养生的核心是“顺应自然、养阴护肺”,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的综合调理,可有效抵御燥邪侵袭,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为冬季养生打下坚实基础。中医药文化并非高深莫测的理论,它就蕴藏在我们的一日三餐之中,通过一碗汤、一碟菜、一碗粥,温和地滋养我们的身体,收获一份由内而外的健康与平和。(供稿:肛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