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很多患者会聚焦于关节疼痛、皮疹、口干眼干等“看得见”的症状,却容易忽略一个潜在风险——肺部损伤。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的间质性肺炎”(简称“自身免疫相关间质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部并发症之一,若未及时发现,可能逐步损害肺功能,甚至影响生活质量。今天,我们就从疾病关联、症状信号、诊断治疗及日常防护等方面,帮大家理清这类特殊的肺部问题。
一、为什么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累及肺部?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核心问题是“免疫系统失衡”——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组织当作“外来病原体”发起攻击,而肺部的“肺间质”(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血管等支撑结构),正是免疫系统攻击的常见靶点之一。
当免疫系统持续损伤肺间质时,会引发炎症反应,若炎症长期未控制,会进一步导致肺间质纤维化(组织变硬、失去弹性),直接阻碍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最终出现“缺氧”“呼吸困难”等症状。简单来说:自身免疫病是“根源”,肺间质病变是“后果”,两者需同步关注、协同治疗。
二、别忽视!这些信号可能是肺部在“报警”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出现肺部症状时,常误以为是“感冒”“支气管炎”,或被原发病症状掩盖,导致延误干预。若你或身边的患者出现以下表现,需立即警惕肺部受累:
1.呼吸相关症状:活动后气短(如爬楼梯、快走时喘不上气)、干咳(无痰或少量白痰,夜间加重),休息后无明显缓解,且普通止咳药无效;病情严重时,安静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费力,甚至嘴唇、指甲发紫(缺氧信号)。
2.伴随症状:除呼吸症状外,若同时出现原发病加重(如关节疼痛加剧、皮疹复发)、乏力、体重下降、低热等,需警惕肺部病变与原发病活动相关。
特别提醒:约10%-30%的自身免疫相关间质性肺炎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仅通过胸部检查偶然发现,因此定期肺部筛查对这类患者至关重要。
三、科学诊断:怎么确认是“自身免疫相关间质性肺炎”?
这类疾病的诊断需结合“原发病史”“肺部检查”“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避免漏诊或误诊,核心检查包括:
1.胸部高分辨率CT(HRCT):首选检查,能清晰显示肺间质的细微病变(如磨玻璃影、网格影),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肺间质损伤及损伤程度。
2.肺功能检查:检测肺活量、弥散功能等指标,评估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的能力——若出现“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下降”,提示肺间质已受损。
3.自身抗体检测:通过血液检查确认原发病的活动情况(如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指标异常),明确肺部病变与自身免疫病的关联。
4.肺活检(必要时):若上述检查仍无法确诊,可能需通过支气管镜或胸腔镜获取少量肺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病理改变,这是诊断的“金标准”。
四、规范治疗:不能只治肺,还要控“根源”
自身免疫相关间质性肺炎的治疗核心是“兼顾原发病控制与肺部病变干预”,切勿自行停药或调整药物,常见治疗思路包括:
1.控制原发病(关键):通过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药物,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攻击,从“根源”减少肺间质的进一步损伤——这是防止肺部病变进展的基础。
2.干预肺部病变:若已出现肺间质纤维化,医生可能加用抗纤维化药物(如吡非尼酮、尼达尼布),延缓肺组织硬化;若存在明显缺氧,需长期家庭氧疗(每日吸氧15小时以上),改善缺氧症状。
3.对症支持:合并感染时及时使用抗生素;通过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进行肺康复,增强呼吸功能。
五、日常防护:做好这3点,守护肺部健康
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而言,日常防护能有效降低肺部病变风险,或延缓病情进展,重点做好以下3点:
1.避免肺部“刺激源”:戒烟(包括二手烟),避免接触粉尘、油烟、香水、消毒剂等刺激性气体;雾霾天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N95口罩;流感季节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预防呼吸道感染(感染会加重肺部损伤)。
2.规律监测,不忽视复查:建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每6-12个月做一次胸部HRCT和肺功能检查,尤其是原发病活动期、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需缩短复查间隔,及时发现肺部早期病变。
3.管理原发病,不擅自停药:严格遵医嘱服用原发病治疗药物,切勿因“症状缓解”擅自停药——原发病失控是肺部病变加重的主要诱因,需长期规范控制。
自身免疫相关间质性肺炎并不可怕,关键在“早发现、早干预、同步治”。如果你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请记住:关注关节、皮肤的同时,也别忘了“检查肺部”;若已确诊肺部病变,无需焦虑,在医生指导下同步控制原发病与肺部损伤,多数患者的病情可稳定,维持正常生活质量。
供稿:肾内科三病区(风湿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