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痔疮、便秘、肛裂这些肛肠科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吃辣多了”“蹲厕久了”,却很少有人想到可能和“肺”有关系!
在中医里,“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道理,藏着肛肠科疾病的调理关键:肺的功能好不好,直接影响肠道是否通畅,进而决定肛门会不会出问题。
先搞懂:肺不好,为啥会连累肛门?咱们可以把肺和大肠比作“上下游”:肺在上,负责“输送水分”“排出浊气”;大肠在下,负责“排出废物”。如果肺出了问题,大肠和肛门就容易跟着“遭殃”。
1、肺燥→大肠干→便秘、肛裂:秋冬天气干燥,或经常熬夜、吃辣,会让肺里“缺水”(中医叫“肺燥”)。肺没法给大肠输送足够水分,大肠就会变干硬,像水管里的水少了,污垢冲不出去一样。这时排便要使劲挣,干硬的大便容易划伤肛门,形成肛裂;长期用力还会让肛门周围血管充血,慢慢长出痔疮。
2、肺气虚→肠道动力差→痔疮加重:有些人平时总觉得没力气、爱咳嗽,这可能是“肺气虚”。肺气虚了,没法“推动”肠道蠕动,大便在肠子里待久了,水分被吸干,变得更干硬。每次排便不仅费劲,还会反复挤压肛门周围的痔疮,导致痔疮红肿、疼痛,甚至出血。
3、肺有湿热→肠道黏腻→肛周不适:如果经常吃油炸、甜腻食物,肺里会积“湿热”,这些湿热会顺着经络跑到大肠,让大便变得黏糊糊的,粘在马桶上冲不干净。排便时,黏腻的大便容易残留肛门周围,刺激肛周皮肤,引发瘙痒、湿疹,时间长了还可能诱发肛周脓肿。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感冒咳嗽没好,痔疮就犯了;或者便秘了几天,接着就开始嗓子干、咳嗽——这其实就是肺和大肠“互相连累”的信号。中医养生调肛肠,从“养肺通肠”入手,不要总依赖药膏、栓剂,做好以下中医养生方法,既能护肺,又能帮肛门“减负”:
1.饮食调:吃对食物,润肺又护肛
针对便秘、肛裂:多吃“润肺通肠”的食物。早上喝碗“杏仁芝麻粥”(杏仁10g磨粉、芝麻10g,和大米一起煮),杏仁能润肺,芝麻能润肠,让大便变软,减少对肛门的刺激;
下午吃个“蒸苹果”(带皮蒸,苹果皮含果胶,能润滑肠道),或一把“无花果干”(每天5-6颗,既能润肺,又能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针对痔疮出血、红肿:多吃“清肺止血”的食物:“马齿苋瘦肉汤”(马齿苋30g、瘦肉50g),马齿苋能清热止血,帮肛门消肿,还能清肺热;凉拌“藕片”(鲜藕切片焯水,加少量醋和香油),藕能润肺生津,还能止血,适合痔疮出血的人吃。
千万别碰的“伤肺害肛”食物,辛辣食物会让肺里积热,加重大肠干燥,诱发痔疮;油炸食物会让肺生湿热,导致大便黏腻,刺激肛周;冰饮、冰水果会让肺受寒,肠道蠕动变慢,便秘加重,这些都要少吃。
2.经络按:按对穴位,止痛又通肠
痔疮疼痛、便秘:按“合谷穴+长强穴”
合谷穴(手背虎口处):用拇指按揉,每次1分钟,酸胀感最佳,能通大肠、缓解肛门疼痛;
长强穴(肛门和尾骨之间的凹陷处):用食指轻轻按揉,每次2分钟,能缓解痔疮红肿、疼痛,还能帮助肠道蠕动。
大便黏腻、肛周瘙痒:按“太渊穴+支沟穴”
太渊穴(手腕横纹外侧,摸得到脉搏处):按揉能清肺湿热,减少肠道黏腻;
支沟穴(手背腕横纹上3寸,两骨之间):按揉能通肠理气,让黏腻的大便更容易排出,减轻肛周刺激。
3.运动练:简单动作,强肺又护肛
晨起“提肛呼吸操”:5分钟强肺护肛
站着或坐着,双手自然下垂,吸气时慢慢收紧肛门(像忍便一样),同时肚子鼓起来(让肺吸足气);呼气时放松肛门,肚子瘪下去。重复15次,既能锻炼肺功能,又能增强肛门周围肌肉力量,预防痔疮脱垂,还能促进肠道蠕动。
傍晚“快走扩胸”:30分钟通肠减负担;晚饭后半小时,出门快走,走的时候双手交替向后扩胸(左手后摆、右手前摆,再换边),脚步放慢,配合深呼吸。扩胸能打开肺部,让肺多吸新鲜空气;快走能带动肠道蠕动,减少大便在肠内停留时间,减轻肛门刺激。
4.习惯养:避开误区,减少肛肠麻烦
别憋便:有便意及时去,憋便会让大便在肠内变干硬,还会让肺里的浊气没法通过大肠排出,加重肺负担,反过来又让肠道更干。只要有便意,哪怕忙也先停10分钟去厕所,别让肛门“遭罪”。
排便别久蹲:控制在5分钟内;蹲厕时别刷手机、看报纸,久蹲会让肛门周围血管充血,容易长痔疮。排便时专注用力,尽量5分钟内结束,要是排不出来,先起来,过会儿再试。肛周清洁:用温水洗,别用湿巾;每次排便后,用温水轻轻冲洗肛门(别用太烫的水),比用纸擦更干净,还能减少肛周刺激。尽量别用含酒精、香精的湿巾,容易让肛周皮肤干燥、瘙痒。
其实,肛肠科疾病不是“小毛病”,记住“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道理,从养肺、通肠、护肛三方面入手,把这些中医养生方法融入日常,不仅能减少痔疮、便秘的麻烦,还能让肺更清爽、身体更舒服!(供稿:肛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