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肺部手术,在康复中,突然发现胸口、脖子甚至脸上的皮肤摸起来有一种奇怪的“嘎吱”感,像捏塑料包装纸,或者感觉皮下有无数个小气泡在窜动……
请不要恐慌!您很可能遇到了一种肺部手术后并不少见的状况——皮下气肿。它听起来吓人,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会自行吸收。
一、什么是皮下气肿?空气怎么跑皮下去了?
简单来说,皮下气肿就是气体进入了本不该存在的皮下组织间隙里。
我们的胸腔像一个密闭的“风箱”,肺就是里面的“气球”。肺部手术(无论是微创胸腔镜还是开胸手术)必然会打破这个密闭系统的完整性。虽然手术结束时医生会仔细缝合,但术后初期,肺部的创面或缝合处可能还会有极细微的漏气。
当您咳嗽、深呼吸或活动时,胸腔内压力升高,少量空气就会从肺部最薄弱的地方,沿着组织间隙,“偷偷”窜到皮下,聚集在皮肤与肌肉之间,于是就形成了皮下气肿。
二、皮下气肿有哪些表现?
1. 典型触感:“握雪感”或“捻发感”。这是最特征性的表现,用手轻轻按压肿胀部位的皮肤,能感觉到皮下有气泡被捏碎或捻动的“嘎吱”声。
2. 局部肿胀:气体聚集的部位会看起来有些肿胀,但通常按压下去没有明显的疼痛感。
3. 皮肤外观:肿胀处的皮肤颜色一般正常,不红不热。
4. 常见部位:最常见于手术切口周围、胸部、颈部、肩部。严重时,气体可能蔓延到面部、腹部甚至腹股沟。
三、遇到皮下气肿,该怎么办?
发现皮下气肿后,您的应对方式取决于它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医生会根据气肿的范围和您的整体情况,将其分为轻、中、重三度,并采取相应措施:
轻度(局限型):
表现:气体仅局限于切口周围小范围,触感不明显。
处理:通常无需特殊处理!这是最常见的情况。身体会自行将这部分气体吸收,就像皮下淤血会自己消散一样。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天到一两周。
中度(弥漫型):
表现:气体范围较广,蔓延到前胸、后背、颈部,肿胀明显,“握雪感”范围大。
处理:
1. 确保胸腔引流管通畅:这是关键!医生和护士会检查您身上的胸腔引流管(胸管)是否被压住、打折,并通过观察水封瓶里的气泡来判断肺漏气是否已经停止。只要胸管通畅,大部分气体会被引流出来,皮下的气肿就不会加重。
2. 高流量吸氧:有时医生会建议您通过面罩吸入高浓度的氧气。这能提高血液里的氧分压,加速皮下氮气(空气的主要成分)的吸收和排出。
3. 对症处理:如果颈部气肿让您感觉吞咽或呼吸不适,医生可能会采取相应措施。
重度(广泛型,比较少见):
表现:气体迅速、广泛地蔓延到全身,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压迫症状。
处理:医生会非常重视。除了上述措施,可能会在气肿最明显的部位(如锁骨上窝)用粗针头进行穿刺减压,或者在皮下放置细小的引流管,主动将气体排出。
四、需要警惕的“危险信号”
皮下气肿在短时间内迅速加重、蔓延。伴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喘息、口唇发紫。出现剧烈胸痛。颈部严重肿胀,导致吞咽困难或声音改变。伴有高热、切口红肿流脓等感染迹象。
温馨提示:
1. 它是“常见客”,不是“洪水猛兽”:皮下气肿是肺术后一个常见的并发症,医生们对此有丰富的处理经验。
2. 沟通是桥梁:任何时候感到不安,第一时间告诉您的护士和医生。他们的一句解释,胜过您自己胡思乱想千百倍。
3. 配合是良药:积极配合治疗,特别是有效咳嗽、深呼吸,这能帮助肺尽快复张,从源头上减少漏气。
4. 时间会治愈:对于绝大多数轻中度皮下气肿,请给身体一点时间和耐心,它会默默地、有效地将这些“迷路”的气体重新吸收、清理干净。
手术的成功不仅仅是手术台上的那几个小时,术后的康复同样重要。遇到问题,科学看待,积极沟通,您就能更平稳、安心地度过康复期。(供稿: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