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 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 国家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
  • 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 回到旧版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版

    春季护心指南:警惕温差与生活习惯,科学预防心血管疾病

    时间:2025-03-31   浏览次数:284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但昼夜温差大、气压波动频繁的气候特点,却让春季成为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尤其对于中老年人群及“三高”患者,掌握科学的预防知识尤为重要。以下从致病诱因与应对策略两方面,为您解析春季护心要点。

    一、春季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三大诱因

    1.气温“过山车”,血管压力骤增

    春季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人体血管在反复收缩与扩张中易发生痉挛,血压波动加剧。研究发现,气温每降低1℃,心梗风险增加2%。晨间低温时段(5-8点)更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魔鬼时段”。

    2.饮食失控,加重代谢负担

    春节后聚餐频繁,高盐、高脂饮食易导致血液黏稠度上升。数据显示,连续三天高脂饮食可使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水平升高15%,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3.过敏与感染,诱发炎症风暴

    春季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增多,易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研究证实,慢性炎症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斑块破裂,增加血栓风险。此外,流感病毒也可能通过炎症因子间接损害心脏功能。

    二、科学预防的五大关键措施

    1.“洋葱式”穿衣法,稳住体温

    外出时采用多层穿衣策略,推荐“保暖内衣+羊毛衫+防风外套”的组合,重点保护颈部(围巾)和足部(厚袜)。清晨锻炼应推迟至日出后,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和血管。

    2.地中海饮食+限盐控糖

    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约一啤酒瓶盖),用醋、柠檬汁等天然调味品替代部分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苹果),每周吃2次深海鱼(如三文鱼)补充Omega-3脂肪酸。高血压患者可多食用富钾食物(香蕉、菠菜),帮助平衡钠离子。

    3.运动遵循“333原则”

    适度运动可提升心肺功能,建议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心率控制在(170-年龄)×0.8次/分。推荐太极拳、快走等低冲击运动,避免突然发力动作(如搬重物、猛蹲起)。

    4.情绪管理:冥想+社交双重防护

    春季情绪波动易升高皮质醇水平,建议每天练习10分钟正念呼吸(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每周参与2次亲友聚会,社会支持可降低22%的心脏病风险。

    5.高危人群需强化监测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高血压患者晨起服药前血压需<135/85mmHg。建议家中配备便携式血压计,连续三天晨起血压超标需及时就医。

    三、识别预警信号,把握黄金救治期

    若出现 “异常三痛”(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左肩放射性疼痛、下颌酸痛)或“突发三障”(视物模糊、语言含糊、单侧肢体无力),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时,让患者平卧,保持通风,切勿随意喂水或药物。


    心血管健康重在预防,春季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降低疾病风险。记住:控制可控因素(饮食、运动、情绪),警惕不可控因素(温差、污染),定期体检(每年一次颈动脉超声+血脂四项),才是守护心脏的最佳策略。(供稿:心血管内二科 梁鹏


    专家门诊时间:


  • 六安市中医院公众号
  • 六安市中医院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