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 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 国家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
  • 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 回到旧版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版

    高血压:肾脏的“隐形杀手”,这些防护知识你必须知道

    时间:2025-11-06   浏览次数:91

    一、高血压与肾脏:为何是“休戚与共”的伙伴?

    在人体的生理系统中,心脏如同泵体,肾脏则是精密的“过滤器”——每天要处理约180升血液,过滤代谢废物、调节水盐平衡,而完成这一复杂工作,依赖于肾脏内部无数微小的“毛细血管球”(肾小球)。血压,正是推动血液流经肾小球的动力,就像水压支撑着自来水在管道中流动一样。

    正常情况下,肾脏能承受一定范围的血压波动,但长期高血压会打破这种平衡。当血压持续升高时,肾小球内的毛细血管会长期处于“高压灌注”状态,如同持续承受高压的水管壁会逐渐变薄、受损一样,肾小球的毛细血管也会发生硬化、变性,过滤功能随之下降。更值得警惕的是,肾脏本身也参与血压调节:当肾脏受损后,无法正常排出多余的钠和水分,会导致血容量增加,反过来进一步升高血压,形成“高血压损伤肾脏,肾脏损伤加重高血压”的恶性循环。

    临床数据显示,高血压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第二大病因,我国约40%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与高血压相关。更可怕的是,这种损伤过程往往“悄无声息”,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不适时,肾脏功能可能已遭受不可逆的损害。


    二、高血压伤肾的“隐形轨迹”:从轻微损伤到肾功能衰竭

    高血压对肾脏的损伤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信号都值得我们警惕:

    1.早期潜伏阶段:肾脏的“无声抗议”

    这个阶段肾脏损伤较为轻微,患者几乎没有任何主观不适,但肾脏已经开始发出“预警信号”。最典型的表现是尿微量白蛋白升高——这是指尿液中出现了少量白蛋白,普通尿常规检查可能无法发现,需要通过专门的检测才能确诊。

    此时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只是轻微受损,过滤屏障出现“漏洞”,导致少量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这个阶段通常持续数年,若能及时发现并控制血压,肾脏损伤完全可以逆转,甚至恢复正常。但由于缺乏明显症状,很多高血压患者忽视了这项检查,错失了最佳干预时机。

    2.中期进展阶段:症状逐渐显现

    随着血压持续失控,肾小球硬化的范围扩大,肾脏过滤功能进一步下降,此时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泡沫尿:尿液中泡沫增多,且泡沫持久不消散(提示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夜尿增多:原本不起夜或仅起夜1次,变为每晚起夜2-3次以上,这是因为肾脏浓缩功能下降,无法有效保留水分;

    轻度水肿:早晨起床后眼睑、面部或脚踝出现水肿,活动后可缓解,这是肾脏排水能力下降,水分在体内潴留的表现;

    血压难以控制:原本规律服用降压药就能稳定的血压,变得波动较大,需要增加药量或更换药物才能控制,这正是肾脏损伤后“恶性循环”的体现。

    这个阶段若能积极干预,虽然肾脏已出现结构性损伤,但可以延缓损伤进展,避免进入终末期肾病。

    3.晚期危重阶段:肾功能衰竭

    当肾脏损伤持续加重,超过70%的肾小球失去功能时,就会进入肾功能衰竭阶段,此时症状会全面爆发:

    严重水肿:全身水肿,甚至出现胸腔积液、腹水,导致胸闷、腹胀;

    尿量异常: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

    全身中毒症状:由于代谢废物无法排出,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贫血、皮肤瘙痒、抽搐等症状;

    并发症:可能引发心力衰竭、脑出血、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此时患者只能依靠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不仅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三、哪些高血压患者更容易伤肾?这几类人群要警惕

    并非所有高血压患者都会出现肾脏损伤,以下几类人群属于高危群体,需要重点防护:

    1.血压长期失控者:收缩压持续≥160mmHg、舒张压≥100mmHg,或血压波动幅度大,长期处于“过山车”状态;

    2.患病时间长的患者:高血压病史超过10年,尤其是未规律治疗的患者;

    3.合并其他危险因素者: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脂、肥胖、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多种危险因素叠加,会加速肾脏损伤;

    4.有家族史者:直系亲属中有高血压肾病、慢性肾脏病或肾功能衰竭病史;

    5.不重视检查者:长期服用降压药但从不复查,或从未做过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检查的患者。


    四、守护肾脏:高血压患者的“护肾指南”

    高血压对肾脏的损伤虽可怕,但并非不可预防和控制。只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长期坚持”,就能有效保护肾脏功能。

    1.核心目标:把血压控制在“安全线”内

    对于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并非“越低越好”,而是“个体化达标”:

    普通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

    合并糖尿病、肾病或年龄>65岁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放宽标准,但收缩压不宜超过140mmHg,舒张压不宜超过90mmHg;

    关键原则:血压要“平稳控制”,避免忽高忽低,因为血压波动对肾脏的损伤比持续高压更严重。

    2.科学降压:药物治疗是基础,不可擅自停药

    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这是控制血压、保护肾脏的关键。

    优先选择“护肾型”降压药:临床常用的普利类(如贝那普利)、沙坦类(如缬沙坦)、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等降压药,除了降压,还能直接保护肾脏,减少尿蛋白排泄,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更换药物或停药,即使血压控制稳定,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擅自停药会导致血压反弹,加重肾脏损伤;

    避免“偏方”误区:不要轻信“降压茶”“保健品”能替代降压药,这些产品可能含有不明成分,不仅无法有效降压,还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3.生活方式干预:辅助降压,延缓肾损伤

    药物治疗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降压护肾效果:

    低盐饮食:这是高血压患者的“第一要务”。每天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避免食用咸菜、腌肉、加工食品(如火腿肠、方便面),烹饪方式尽量选择蒸、煮、炖,减少酱油、蚝油等含盐调味品的使用;

    控制体重:肥胖是高血压和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应控制在18.5-23.9之间,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减重,可显著降低血压;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要监测血压,避免血压骤升;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肾小球硬化,酒精会升高血压、加重肾脏代谢负担,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戒烟,限制饮酒或不饮酒;

    避免劳累和熬夜:长期劳累、睡眠不足会导致血压波动,影响肾脏的修复,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4.定期检查:早发现损伤的“关键一步”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定期复查不仅是监测血压,更是及时发现肾脏损伤的重要手段:

    基础检查:每6-12个月检查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包括血肌酐、尿素氮、尿酸),了解肾脏的基本情况;

    关键检查:每年至少做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这是早期发现肾脏损伤最敏感、最可靠的指标;

    特殊检查:若出现尿蛋白阳性、肾功能异常,需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做肾脏超声、肾穿刺活检等检查,明确损伤程度和病因。


    五、常见误区:这些“错误认知”正在伤害你的肾脏

    误区1:“我血压高,但没有舒服,不用吃药”

    很多高血压患者认为“没症状就没危害”,但高血压对肾脏的损伤是“无声的”,等到出现水肿、乏力等症状时,肾脏可能已严重受损。只要血压持续超过140/90mmHg,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干预,即使没有症状也不能忽视。

    误区2:“血压控制好了,就可以停药了”

    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控制血压,而非治愈。擅自停药会导致血压反弹,加重肾脏和血管损伤,甚至引发心梗、中风等严重并发症。

    误区3:“只要血压降下来,就万事大吉了”

    控制血压是护肾的基础,但并非唯一。若同时合并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问题,即使血压达标,肾脏损伤仍可能进展。因此,需要综合控制所有危险因素,才能更好地保护肾脏。

    误区4:“尿里有蛋白就是肾病晚期了”

    尿里出现蛋白并不意味着肾病晚期。早期高血压肾病仅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此时通过积极控制血压、调整生活方式,蛋白可以转阴,肾脏功能也能恢复正常。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肾脏是人体最“沉默”的器官之一,而高血压则是它最隐蔽的“杀手”。两者形成的恶性循环,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摧毁肾脏功能。但值得庆幸的是,高血压肾病是可防、可控的——只要我们重视血压监测,坚持规律服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肾脏相关检查,就能有效延缓甚至逆转肾脏损伤,避免走向肾功能衰竭。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保护肾脏不仅仅是“控制血压”,更是对自己健康的长期负责。请记住:肾脏的健康,藏在每一次规律服药里,藏在每一顿低盐饮食里,藏在每一次定期复查里。愿我们都能重视高血压,守护好身体的“过滤器”,让健康相伴一生。(供稿:肾内科一病区)


    专家门诊时间:


  • 六安市中医院公众号
  • 六安市中医院视频号